Monday, June 17, 2013

昨天這篇是辦活動當天的準備, 不過我覺得還有很多因素是活動前應該要準備的.

先提一下, 活動的舉行是有"目的"的, 活動是有"人, 事, 時, 地, 物, 數"這些因素的, 活動是需要消耗資源與成本的.
一般企業是以宣傳/促銷為主, 社大促進會以 NPO 之姿來辦活動, 仍然是宣傳/促銷, 只是宣傳的主題是社會議題(如良食)或促銷社會參與.

而一個活動的舉行, 需要消耗許多的資源與成本, 所以也需要先設定預期目標,
這部份就牽涉到社大本身的發展與永續性.

因為活動是有"人, 事, 時, 地, 物, 數"這些因素的, 而寫評鑑報告等資料時, 同樣也是這些資料的組合,
特別是辦活動, 主辦單位是誰? 活動主題是什麼? 相關的合作單位是誰? 舉行地點在哪?
寫這些資料時, 也同時設定目標: 舉行的目的是什麼? 會消耗哪些資源? 成本效益如何?

所以之前聽柏余稍微討論到, 如果未來家園的計劃停止, 社大將來有沒有要做什麼?
大概討論了把"良食", "水", "食物旅程"等元素, 與老師或班級討論看看,
將來把這些元素放在課程內, 如果順利的話, 就是第一社大的主要關注議題或發展出新的合作方式與公共性.
這樣要寫 5 年計劃, 一個雛型就已經產生, 再找老師共同執行.

這樣活動有目的之後, 再回頭來思考, 舉行這樣的活動需要的資源,
如果能提早確定關鍵的幾個因素(比如主講人, 時間, 主題, 地點, 進行方式),
這樣就可以開始公告, 宣傳給民眾與學員, 而民眾或學員也會開始提出意見,
有些意見其實對社大是好的, 社大如果收集了, 就可以累積經驗, 某部份也就是"民眾參與"的實行.

之後有相關活動時, 不管是社大辦的或是外來的活動,
也都期望大家可以先檢視這些因素:
主辦單位是誰? 議題是什麼? 當中預期的目的是什麼? 影響的範圍有多大?
參與的成本與消耗的資源有多少?

在發出訊息時, 也可以明確公告, "人, 事, 時, 地, 物, 數",
以人的習性而言, 有越完整的資料, 越能評估參與的成本, 當預期效益夠高, 參與率也就會提高.
目前還有幾個活動已經在規劃中, 例如: 教師工作坊.
像本週前兩天是報名熱潮, 之後就可以開始確定主要因素, 再發訊息給老師(或其他目標客群),
準備時間如果更長, 就有更充裕的應變時間, 也可以先讓老師有準備(至少時間空下來了),
參與率也就有機會提高, 要做什麼洗腦(劃線)課綱改善, 影響的老師也就更多, 將來工作量就降低了.

這些就是"管理", 不論 NPO 或 PO , 熟悉這方面的經驗, 讓事情進度適當, 就可以減少突發狀況,
但是這些經驗是隨著每個人, 而不會留在公司, 更多這些經驗就是累積成個人的專業
社大工作人員流動率很高, 即使以後要離開社大, 這些就是轉職的優勢,
所以希望大家有機會可以分析看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