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19, 2014

週末和幾個社大及社造伙伴聊天, 還旁聽了其他社大的課, 有一些印象比較深刻的事:

1. 社大或社造是一個串連知識的平台, 可以當成社區有動力的陪伴者或支持者, 但是動力仍是在社區本身.

2. 傳統知識體制有某些"專業的傲慢", 社大要改變的, 就是把這種知識重新消化, 以較容易理解的方式, 並降低學習門檻, 讓民眾/學員能吸收.

3. 民眾/學員將這樣的知識與生活經驗結合, 在社區中發揮自己的期望, 提出"自己要什麼", 並以專業知識說服他人, 社大的公民社會精神就可以發揮.

Monday, September 22, 2014

 (以前工作會議大約提過, 對於班級週誌的想法)
短期:
  行政人員處理基本的行政工作方法一致, 依相關會議或規章來說明(例如: 填表格, 申請資料, 經過討論的優惠辦法等), 要獲得學員及老師對行政人員的信任, 並減少有些老師/工作人員會一直用"過去怎樣"來唬行政人員.
  如果學員可以來辦公室就獲得說明, 或透過申訴信箱就可以解決, 則成效比互動區更好, 班級週誌只需要說明比較重要的處理狀況, 讓更多人知道就好.
  另外, 服務是穩固學員的基礎, 在行政成本增加不多時, 也可以先整理與記錄服務次數, 了解學員期望, 並可作為評鑑或理監事報告, 這種整理記錄穩定後, 再開設互動區, 把相關的服務狀況都記錄下來.

中期:
  對社大內部活動, 外部串連的活動, 進行串連. 透過班級週誌, 讓學員可以比海報更容易注意到, 也可以有較多說明. 減少行政人員回應相關活動的行政成本.
  這階段如果學員熟悉了, 也可以讓學員提供活動訊息, 讓各班表演訊息可以在班級間交流; 另外也是社大透過學員與社區串連.

長期:
  待收件模式, 回應處理, 學員信任等等情況都穩定, 再鼓勵學員投稿(目前只有學員投稿課程簡介, 放 Facebook 說明), 這些收件穩定, 就可以考慮 a. 轉型為刊物, 或 b. 另外規劃刊物, 班級週誌仍維持複合的活動宣傳與行政公告.
9/19 工作會議討論時, 我提出的幾點是:
a. 社區大學的學程/學群發展方向, 與體制內大學的學系/學程是否有可以類比或參考? 衍生出: 如何發展學程目標/操作法. (中間的論述就略過)
b. 而另外考慮社大的人員流動性, 如何讓學程圍繞的, 是一種理念或想法, 並獲得講師/學員認同, 這樣工作人員成為一個專案經理人, 可以透過各種活動串連/班級互動去展示這想法. 將來即使工作人員離職, 學程也不至於崩解; 另外也不希望將來工作人員離職, 講師/學員發展脫離社大目標.
c. 目前關鍵詞操作有一定的基礎, 今年度已經可以把關鍵詞操作模式穩定下來, 而覺得關鍵詞操作時所區分的類別, 也是學程經理人操作的基礎.
d. 工作人員間對於學程經理人的想像或操作方法, 尚未有共識, 擔心個別經理人會發展不同作法, 在跨學程比較時, 反而讓講師/學員覺得操作模式相差太多, 造成無謂的比較. 特別是近期, 個人覺得班級爭取資源越來越多, 但社大總資源並未增加, 若經理人一直投入資源, 則會造成社大負擔與不同學群間的失衡. (本段於工作會議只有提到工作人員對學程操作的想像尚未有共識, 其他是今天才補充.)
e. 將來仍會有其他課程未列入學程, 仍需要經營.

所以提出了幾個建議:
a. 目前以關鍵詞操作的 3 大類當發展方向的嘗試.
b. 一個學程先以兩個人員互助, 一方面討論經營的方式, 一方面互補.
c. 同事間搭配, 則是 1. 年資搭配 2. 個性內外向 3. 錯開行政工作同一組的人, 以免與行政工作混淆.

目標:
a. 嘗試發展主力學群.
b. 發展學群操作模式, 並互相參考.

Tuesday, July 29, 2014

Facebook 的"質化"研究, 究竟怎樣才有傳播力?

Facebook 的"質化"研究, 究竟怎樣才有傳播力? (個人意見, 非學術研究.)
案例1: https://www.facebook.com/kh1cu/posts/740907395952716
案例2: https://www.facebook.com/kh1cu/posts/749719101738212
案例3: https://www.facebook.com/kh1cu/posts/736069623103160

案例1被分享了5次, 案例2被分享了1次, 並不是直接以"5>1", 所以案例1較好, 而是案例1在其他人分享時, 有2位老師另外加上了自己的意見, 表示他/她有自己進去看過這錄音, 所以寫出了錄音中有趣的點, 另外也可以看出2位老師是認識(或有使用FB追縱功能), 所以由張老師分享後, 王老師又從張老師這邊分享, 有"層次"出來.

案例2的1次分享, 是社大自己的帳號(XD), 雖然按讚的人也不少, 但是沒有再分享出去, 表示對網友來說, 這種東西只是"看看就好", 沒有內化到"我想再跟別人講".

案例3的3次分享, 是各別獨立的, 而不是一個網友從另一個網友處得知, 所以並沒有案例1的"層次", 只能說"效果還可以吧...."

這樣的差別, 就是透過不同的呈現方式, 來觀察 Facebook 的行銷效益, 算是質化研究的一種作法吧....

Wednesday, July 23, 2014

最近在思考的, 是社大的"學期"與"學籍".
先比較傳統大學, 原本是師徒討論群, 後來有些學科系統化, 與工業發展接軌, 成為"課程", 也因為有程度上的篩選, 所以先以程度區分, 程度足夠者, 才能進"學籍".
而社大的發展, 就這兩個方面來比較:
1. 社大提倡的知識來源, 是否與傳統大學的系統化相同? 是要以產業不認可的知識, 例如: 工業化形程相對低廉的大面積農作, 大量使用農藥/化肥, 而傳統靠天靠地的農業經驗就被忽略. 或是將已經系統化的知識解構或調整, 與學員的生活經驗結合?
2. 傳統大學有其學籍, 作為維持證照的品質的手段之一, 社大的學籍, 則目前看起來只做為判斷新/舊生等用途, 學員往往是跟著老師或班級, 而非跟著社大規畫的學程, 則學籍還有哪些必要?
(這些都沒有答案, 只是先想起來放, 以免陷入因為傳統大學這樣做, 或者因為其他社大這樣做, 就只跟著作.... XD)

Friday, July 18, 2014

在社大看到的危機有:
1. 就是陷入"體制化", 很多事情的辦理是"照慣例", 而非每次"再確認"或重新思考以前為什麼是這樣辦.
2. 與講師/學員溝通時, 帶著"反正文宣/資料有寫, 有公告", 就不會去想文宣的內容到底為什麼要寫這些, 對於重要的事也就不再特別提醒, 少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3. 因為社大是年度計劃, 活動有辦就好, 能寫出報告/有經費領就好的態度.

Saturday, June 28, 2014

我在規劃班代會議時, 因為慣例已經是每學期兩次, 所以就調整形式:
第一次: 開學第二或三週, 進行行政宣導與簡易器材教用, 約 30min .
第二次: 以戶外走讀方式, 介紹社大附近文史或分班. 目前已進行過: 雅歌藝術基地, 鹽埕區, 三塊厝.

選擇以走讀方式, 考慮的有:
1. 讓班代放鬆心情的半日遊.
2. 既然是社區大學, 認識附近社區, 增加生活經驗也是一種"工作".
3. 如果是創作藝術類的課程, 可以透過班代的傳遞, 也許可以融入教學主題內.

https://www.facebook.com/kh1cu/posts/731101410266648

Monday, May 26, 2014

最近教育部評教育局, 所以幫教育局做了學習點的地圖.

大概用的工具有:

  1. Google Earth : 用來疊圖.
  2. Google Maps : 提供網路地圖定位.
  3. GIMP : 繪圖軟體, 修圖用.
  4. WikiPedia : 提供圖檔.


步驟:

  1. 請各校提供學習點地址.
  2. 把學習點建檔於 Google Maps
  3. 從 Google Maps 匯出座標( kmz 格式)
  4. 從 WikiPedia 抓取地圖.
  5. 將地圖改製一下.
  6. 將地圖及座標匯入 Google Earth (Windows 版)
  7. 稍微調整, 讓畫面更美觀.


所以就有了這樣的檔案.
https://drive.google.com/folderview?id=0B710y-TeUk90ek81bWdWd1BpYUk&usp=sharing


各校學習點:

  1. 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
    https://maps.google.com.tw/maps/ms?msid=210974233770775805242.0004d7dd3782de82cd64b&msa=0
  2. 高雄市港都社區大學:
    https://maps.google.com.tw/maps/ms?msid=210974233770775805242.0004f9b90945783be6c97&msa=0
  3. 高雄市鳳山社區大學:
    https://maps.google.com.tw/maps/ms?msid=210974233770775805242.0004f9b90a2432d67a7ce&msa=0
  4.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
    https://maps.google.com.tw/maps/ms?msid=210974233770775805242.0004f9b90bf384a924438&msa=0
  5. 高雄市岡山社區大學:
    https://maps.google.com.tw/maps/ms?msid=210974233770775805242.0004f9b90b16e642c814c&msa=0

Tuesday, April 15, 2014

全促會為全國研討會設計了一個「課程關鍵字工作坊」,
不曉得全促會操作法, 不過個人聯想到的是"盤點的操作"

首先就是把每門課的元素找出來, 例如: 攝影課有沒有以文化活動當主題, 如果有, 那文化活動就是一個標籤(tag), 水電課程義務幫育幼院維修, 則"社區服務"是一個標籤, 二胡課有結合社區活動參加公演, 則"表演"是一個標籤.

接下來就是把這些標籤整理成清單, 來檢視其中的公共性或在地性, 比如: 社區服務可以有公共性, 文化活動可能兼具公共性與在地性, 表演雖然是熱心, 但也許程度還不夠到公共性.

回過來看, 原來某些藝能課能比其他成教機構有特色, 就是其中涵蓋了哪些元素, 是社大希望課程具備的, 邀新課程時也可以強調課程應該涵蓋這些元素.

大概是這樣, 其實是從某篇文章看到的, "公"與"共"其實是不同的層度, 聯想到社大常會提到"公領域/私領域", 但公與私似乎不是切得這麼清楚, 而有"共領域"時, 就可以說明有各種不同的"共領域", 只是這些共領域有些不同的元素, 所以會想到這樣的操作法.

Sunday, April 13, 2014

(對話)

我: 學員來問社大要不要參加某遊行, 我覺得社大應該以議題或公共參與的基礎來參與.

K: 1. 參與遊行是一種(不論支持與否,到現場看 會發現也有各種聲音)
2.社大內部的討論 可以用正反辯論 議題可以從自身反思起

我: 感覺跟嘉年華差不多, 聽不太到聲音.

K: 其實遊行前
都會辦一些論壇
這些反而比遊行更值得參加
還有遊行現場的攤位 有一些是具備議題的
要想想基於了解議題 要在表態ˊ中涉入多少

我: 我個人是覺得成為溝通平台, 鼓勵學員分析收到的訊息
再來討論.
先了解一下誰能講, 還有時間, 再跟老師討論看能不能排公民論壇.
或在咖啡館辦半開放講座.
不過在社大要轉成較冷的逐字稿與分析

K: 是阿
要有脈絡 也要親近民眾
我覺得這是不容易的


強調課程免費/講座免費, 希望帶給民眾的, 是"划算", "廉價", 還是"增加參與機會"呢?
(參考)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22340
從一般公司回 NPO 工作, 覺得 NPO 比一般公司難呈現的, 就是 NPO 的目標不等於個人喜歡做的事, 雖然有較多自由度可以嘗試, 不過仍要試著找出 NPO 的本質.

Friday, March 14, 2014

何謂【社大的觀點】

原文: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twcuss/permalink/605282726213422/?stream_ref=2


雖然與行政系統無關,不過今天我跟同仁簡單討論到,何謂【社大的觀點】,不知道各位好夥伴在課程與議題經營上,是怎麼看社大呢?


以反核當這例子:
前陣子我們辦公室也在討論反核, 有人說是"反核是社大必須參與的公共議題", 有人說"只是擔心核四品質而反核", 有人說"因為社團要去所以他一定要去", 有人說"想把相關核能訊息傳給老師/學員, 讓大家先知道, 並培養分析能力, 再來討論".
雖然沒有什麼異議地通過了參加反核行動, 但背景是不同的, 而且當中也少了跟學員/老師互動, 只是工作人員參與了.
所以這是社大的觀點? 或者是在社大的人有相近的觀點, 讓非社大的人認知到呢?


見山是山: 傳統教育體制訓練民眾看什麼就是什麼.
見山不是山: 社大希望民眾去看到山還可以想到土質, 氣候, 砂石利用等狀況.
見山是山: 民眾不想聽... XD

Tuesday, March 11, 2014

為什麼 NPO 工作人員應該知道基本記帳/會計常識:

為什麼 NPO 工作人員應該知道基本記帳/會計常識:

1. 記帳/會計是目前資本社會的記錄方式, 把許多行為都減化成金錢的流動.
2. NPO 的經費往往來自公部門, 其他 PO 贊助, 相關捐贈等, "金主"給錢當然是希望有所成果.
3. 所以 NPO 執行活動時, 就是在不違背初衷或發展 NPO 理念下下, 做出成果給金主看.
4. 而相關過程的收支, 就需要透過記帳/會計的稽核, 讓金主確保費用的支出合理性.

所以至少需要相關的記帳/會計常識就有:
1. "金主"給予費用的科目: 通常人事/設備都被認為是 NPO 本身應具備, 所以不太常給人事/設備費.
2. 相關單據/開立統編的對象: 例如直接向金主請款, 或是先由 NPO 支應再整批向金主請款.
3. 核銷期限等行政項目.

而 NPO 在這些條件下, 仍要維持自己想做的事, 就需要整合多項資金, 整合辦理, 以減少人力等消耗. 所以需要以全面的觀點讓資金來源穩定, 才能擬定每年想執行的內容, 透過不斷投入與產出好的成果, 吸引更多資源的投入.




Saturday, March 8, 2014

課程定位, 究竟社團與藝能課的區隔在哪?

比較體制大學的課程與社團, 是有較大的區隔: 課程是有架構的專業課程, 而社團則是學生依興趣主動參與的活動, 所以有其差異性, 就是"學生主動參與".
所以參考這邏輯, 社大很多課程本來就是較休閒, 歸類在藝能類, 例如在樂器初階課程學習如何彈, 彈了幾首, 越來越熟, 到進階了, 都還是藝能課.
但是如果有學員自主性, 例如: 學員願意找相似的曲目來比較, 了解背後的文化, 甚至連結時空背景, 甚至主動找創作人或到曲目的環境中去體會, 這樣就有人文或社團的可能.
所以相關的課程類別, 就需要工作人員在這方面能辨識老師經營班級的方法.

而以往很容易因為這分類而陷入:
1. 招生人次與講師費.
2. 教育局/部/評鑑委員要求各課程有一定比例.
就可以有基礎來說服其他人.

Saturday, February 8, 2014

筆記: 用 offset 進行查詢指定欄(用在自動計算 Google 表單回應)

用 Google 表單設計網路報名系統並不難, 不過除了報名外, 還可以再自動化產生人次及回應民眾確認報名狀況, 就用第一社大課程體驗報名來當例子, 說明相關函式的原理.

課程體驗報名網頁: http://kh1cu.blogspot.tw/2014/02/103.html
本文同時刊登於個人部落格: http://slimetw.blogspot.tw/2014/02/offset-google.html


Thursday, February 6, 2014

試論: 為什麼 NPO 工作者要先學資本的觀念?

先就字義上來說, NPO 的 P 意思為"營利", 用在營利的單位, 最常見的就是"錢/貨幣", 貨幣的使用就形成資本的概念, 所以 NPO 跟資本是有相關的. 學理上如此, 實務上也是如此: 教育局(處)發包社區大學, 經費是用貨幣計算, 教育部給獎勵/補助, 也是用貨幣計算, 各種專案的申請/核銷, 都不脫離錢, 那就不用再解釋為什麼要學資本的概念了吧?

但接下來就應該更深入思考, NPO 的 N 代表什麼? 如果只是一種熱情, 去當志工行不行呢? 靠"社會主義"的"共享"行不行呢? 也是有機會啦, 只是 NPO 工作者有什麼"產能"足以"共享"?

所以 NPO 工作者, 應該擁有比 PO 工作者更強的"能力", 只是這種能力, 不一定是資本可以購買到的, 例如: 如果環境保護工作, 提出了完整論述, 而獲得民眾認同, 民眾願意投注資金, 讓環保工作可以順利進行, 這還是脫離不了資本. 再例如 NPO 工作者如果能有足夠的基礎行政能力, 無論在什麼單位都可以勝任.

市場對資本是相對公平的, 各單位要撥款補助, 考慮到的每一塊錢, 都會希望有一定的成果, 資本主義就一直在這制度下流動著, 以資本的名義比較著. 所以期望 NPO 工作者, 想要什麼"改變社會", 就需要先找到改變社會的方式, 認識現在是資本主義的運作模式, 才能從這模式中被其他人理解, 才有機會生存下來. 工作不只代表著自己的熱情, 對外也是代表 NPO 的形象, 是否能被非 NPO 單位認同呢? 就看工作者能否產出有吸引力的論述與行政能力吧.

Monday, January 27, 2014

簡易數值加總與計算: 以 Excel 的 countif / sumif 為例

社區大學是教育局等單位委託辦理的業務, 相對的, 行政人員也經常需要將營運狀況回報給主辦單位, 例如: 課程統計, 活動人次, 活動類型, 講師類型等, 由於這些類型可能會異動, 造成工作人員需要分類與統計, 才能回報.

以最常用的辦公室軟體 Microsoft Office 或雲端應用 Google 雲端硬碟(原 Google 文件), 其實已經可以協助技術性的工作, 只是需要工作人員先有一些資料整理的觀念, 先分幾個步驟來想:

  1. 要統計的資料有哪些項目? 例如活動統計, 就有: 活動名稱, 活動時間, 活動次數, 活動人次, 活動類型.
  2. 要統計的資料項目, 是固定的或是依業務而不同的? 例如上面的例子, 只有活動類型是依主辦單位要求而分類, 其他資料都是固定的.
  3. 平常就將固定的資料建檔, 例如: 建立"大事記"檔案, 以後需要相關資料, 可以先找大事記, 就像書的目錄或收發公文的文簿一樣, 雖然簡單, 但是足以引導工作人員找到相關資料.
  4. 每次依主辦單位需要, 加以分類並統計. 這一個步驟就是最耗時的工作, 因為一般人的作法, 是把資料建立成表格, 再把其中的項目依各類別重新排列, 甚至跨類別的活動還需要複製/貼上, 最後才把各數字加起來, 不但費工費時, 還可能加錯.
所以第 4 步驟是消耗最多的資源, 但是 Google 雲端硬碟或 Excel 都已經有相關的函式可以使用, 如果工作人員可以加以利用, 則只剩分類這件事, 是電腦所無法處理的.

以這個檔案為例: http://goo.gl/Zxbli9

資料表的 A 欄~ D 欄, 就是一般的"大事記", 有 日期 / 活動名稱 / 時數 / 人數 等資料, 如果需要交統計資料時, 一般人可能會直接修改這個檔案來統計, 只要能掌握一些原則, 倒也還可以應付. 但是資料量一大, 就會建議改用函式來處理了.

要使用函式處理前, 第一件事是清點大事記資料是否正確, 並依一定的原則整理好, 以這例子而言, 是依時間排序. 第二件事則是依不同的類型, 建立必要的分類, 以這例子而言, 分為 參訪 / 會議 / 活動 三類, 並於活動與類型對應的儲存格, 填上"y", 以便後續的統計.

接下來就是真正使用 countif 與 sumif 的時機了, 以儲存格 G10 為例, 是計算 會議 類的次數, 所以可以用 =countif(g3:g8,"y") 公式, 計算出 G3 ~ G8 這幾個儲存格的內容是 y 的次數, 也就是剛剛大事記中, 被規類為 會議 的次數.

而要累計時數或人次時, 則是比 countif 還要多一項, 因為比對的欄位與加總的欄位是不一樣的, 所以舉儲存格 H12 為例, 要計算 活動 類的總時數, 就先找到哪些是活動類(如果 h3:h8 這幾個儲存格是 y ), 再把對應的時數(c3:c8)累計, 就可以完成公式 =sumif(H3:H8,"y",$C3:$C8)

看起來不難吧? 因為整理清單是平常就可以進行的事, 分類也只需要依主辦單位要求再處理, 統計就讓 Excel / Google 試算表 處理, "通常"就可以省下很多時間了. 不過也有幾點要注意:
  1. countif 跟 sumif 只能處理"數值", 所以相關儲存格的格式(儲存格內容)要設定為"數值"才能處理.
  2. 公式如果直接複製使用, 會因為採用"相對位置", 而統計到錯誤的欄位, 所以要視情況改用 $ 字號開頭的"絕對位置", 或在複製公式後再檢查一下對照的儲存格.
這樣的應用除了活動外, 也可以用在 教育部要問"符合國家政策的課程數與人次?" , 用同樣的模式, 列出課程清單與人次, 再依 國家政策 分類, 同樣用 sumif 與 countif 就可以處理了.

Thursday, January 16, 2014

寫招標書的好幫手: Word 的長文件概念

"長文件"並不是一個正式的功能, 而是多種 Word 功能的組合, 包括:
  1. 目錄
  2. 樣式
  3. 大綱模式(階層)
  4. 分隔設定
  5. 多檔案
這些功能則是可以克服一般編輯時常用到的功能:
  1. 由不同人撰寫不同的段落(多檔案)
  2. 章/節要有相同的字型、縮排(樣式、階層)
  3. 讓新的"章"從單數頁開始, 新的"節"從下一頁繼續(分隔設定)
  4. 目錄的頁碼與內容的頁碼分開(分隔設定的"分節")
  5. 產生目錄(階層與目錄自動編頁碼)
要使用這些功能時, 就需要先知道一些 Word 編排的概念:
  1. 文字/段落(按 enter )/同一段內斷行(按 shift-enter )的使用
  2. 分頁(按 ctrl-enter )
  3. 分節(插入 -> 分隔符號 -> 分節, 又分為
    1. "接續本頁", 處理"分欄"時使用
    2. "下頁起", 處理要形成另一組頁碼, 或者新的一節有不同紙章大小等用途.
    3. "下一個奇數頁/下一個偶數頁": 可以讓新的章節從指定奇數頁開始, 翻閱較方便.
  4. 使用"樣式", 並對應到"階層"與字型/行高等設定.
  5. 對章/節的標題套用"樣式"(實際上影響的是"階層").
  6. 插入目錄, 就會自動將階層標題編入目錄.
概念大概是這些, 由於網路上已經有許多人寫了更完整的說明, 加上 Word 不同版本的介面都不同, 就不說明這些功能在哪邊了. :p

Sunday, January 12, 2014

1/11~12 由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委託旗美社大辦了「社區大學與高雄發展研討會」, 議程可參考: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ouzjeR5kB730MCpPIBy27XeMrEmGmSbxbkT2h8OmbPw/pub

其中個人感興趣的部份, 不在於"高雄發展", 而是"社大困境與危機"的部份, 特別是在外部經費減少時, 工作人員抱持的信念或價值是什麼? 能否聚集出一種工作人員共同的信念, 再來與學員或老師溝通產生另一種屬於社大的信念, 最後則是以這信念說服政府單位或其他單位, 才能從資本社會結構中, 獲取資本持續營運.